假如公院多了800名醫生? 陳家亮:吸納更多海外醫生須尋求共識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03/19 17:35

最後更新: 2018/03/19 19:20

分享:

分享:

陳家亮認為香港要如何增加醫生供應,須社會討論,並尋求共識。(陳家亮fb)

公營醫院醫護人手不足,難以應付急速增加的服務需要,醫療系統涉臨崩潰。雖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發表的財政預算案顯示來年會投放712億元在公營醫療,未來3年增加醫生、牙醫、護士和專職醫療人員的資助學額,但仍難解燃眉之急;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今日以「假如明天多了八百個醫生」為題,在社交媒體平台fb撰文,探討增加醫生供應的可能性。

陳家亮表示,每當病人及醫護人員出現水深火熱的情況時,均會幻想若突然有800名醫生加入公營醫療系統,即每間醫院多了近百名醫生,屆時可解決急症室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亦可分擔現職醫生的工作,好讓他們不只忙於派藥或「掃症」,可花更多時間照顧病人,亦大大減少病人輪候專科的時間。

他指出,增加醫生供應可以透過兩個渠道,提出是否可增加醫學生名額或是否可以降低海外醫生執照試的門檻以吸納更多海外醫生來港。

他說,醫科學生需要訓練長達13年才能成為專科醫生,而現時增聘海外醫生的政策,只能吸引剛畢業的醫科生,而稍有資歷的海外醫生又未必願來港從頭開始。他進一步提出,香港是否可以仿傚新加坡,毋須須考執照試以吸納海外醫生?不過,放眼香港,不少社會人士對引入海外醫生十分憂慮,例如怎樣確保醫療質素等。他認為有關議題需要有很多的討論,尋求共識。

全文如下:

假如明天多了八百個醫生

昨天一位病人向我訴苦,說我的轉介信幫不了她。這位女士最近遷往九龍,要求我介紹她到附近的專科診所,奈何新症輪候至二零一九年十二月,我只有愛莫能助。

假如……明天我們的公營醫療多了八百名醫生,香港市民的日子會如何呢?

如果這「八百壯士」即時進駐各聯網的龍頭醫院的話,則每間醫院便多了近一百位醫生。那麽病人不再需要在急症室苦苦等待大半天。雖然暫時沒有更多的病牀,病房可能仍然逼爆,但多了醫生分擔工作,他們便可以花更多時間照顧病人而不祗是派藥或「掃症」。至於專科診所,相信上述的病人也不用苦苦等候至二零一九年年尾吧。

也許我是在發白日夢,但這也是近期非常熱門的話題。但哪裡來這八百位醫生?

增加醫學生名額?從第一天入讀醫學院計起,最快十三年才能成為專科醫生。歲月雖然漫長,但這是必須堅持的長遠策略。

可以降低海外醫生執照試的門檻嗎?其實執照試的深淺程度與本地兩所醫學院的專業考試相若,祗是本地醫科生用六年時間循序漸進地完成多項專業試,而海外醫生執照試卻是一次過評核考生多項專科的臨床經驗。那些能夠過五關斬六將的考生,也必須要完成一年「on call 36 小時」的實習。所以大部份投考執照試的海外考生都是年青力壯、畢業不久的醫生。對於那些已在海外工作多年的資深醫生,較少會到香港從頭開始。

香港是否可以仿傚新加坡的做法,無須考執照試以吸納海外醫生?現時,新加坡醫委會給予全球約一百五十間醫學院畢業的醫生(本港兩所醫學院也榜上有名)有條件註册,於指定的醫院提供服務及接受培訓。若然表現合乎要求,便可以申請正式註册。放眼香港,不少社會人士對引入海外醫生十分憂慮,例如怎樣確保醫療質素、如何融入本地醫療體制、擔心成為引入內地醫生的藉口、如何平衡各方持份者的關注和利益等等。以上種種既複雜又敏感的議題,各界持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需要有很多的討論,尋求共識。

明白到在現今社會的氛圍下,任何動作或言論都有可能招至極大廻響,甚至弄巧反拙。但每當病人及醫護人員出現水深火熱的情況時,我也會與大家一樣,不期然發著這個 「八百壯士」的白日夢。

院長醫生周記(79)

【延伸閱讀】輸入海外醫生有阻力?陳肇始:已針對人手問題增聘兼職醫護

【延伸閱讀】陳茂波稱公營醫護人手達瓶頸 惟輸入醫護遇大阻力